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赣州轻韵太极健身队教你学练太极,联系电话:18970773238(潘老师)
第二十三章 虚灵顶劲 含胸不如拔背
一 捋手需神意 四两拨千斤
棚勁是太极拳的基本劲,可自保,可击人.太极拳另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劲是捋劲.捋劲用好了,可以有神来之笔.棚劲代表气,是内劲的表现.捋劲代表神,是灵意的發揮,用捋劲,除了代表太极拳不以力相抗的特点外,也代表着可以以弱胜强的智慧,捋好了,就是四两拨千斤.
對於四两拨千斤,有人说,需有千斤之实力,才能四两拨千斤,以我亲身的体验,是根本不必要的,但如果也有千斤的实力无疑会更好.空城计还是不唱的好.我这样说,是因为有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我之前有写过,我曾跟一个练吴氏拳的好手在北京日坛公园里推过一次手,因为实力悬殊,场面是一边倒,他几十次的把我搞出圈,但其中有一次,只有一次,他双手按来,我突然神意一振,看得清清楚楚,向左将他捋出,那人的功夫好过我很多,不论是体,是气,是神都要强过我很多,但在那一瞬间,我的神意胜过他,所以将他捋翻.
我在这次重学太极拳不久之时,大概学拳一个月半左右,找到泰国顶级推手好手阿赞摇,(姓陈,可讲华语).他知我学拳不久,所以两手随手按来,我看得清清楚楚,向右将他捋出,搞得他如临大敌,以为碰到高手,但实力就是实力,他随后还是将我推出,这人有武德,发劲时甚至提醒我,我进攻了.
对于神意,我有一次很深的体会,91年我在泰缅边界泰方一侧的农田边学骑摩托车,骑了几圈之后,一时大意,在转弯时不慎摔倒,摔倒只是一瞬间,但奇怪的是就在這一瞬間當中,我心中的念头是一个接一个清清楚楚的湧出:,1我要摔倒了,2骑摩托车就是容易出事,3这次轮到我了,4我出车祸了,5我以后再也不骑摩托车了,6我不知会摔成什么样子.其实摔倒是极快的事,眨眼的功夫,我已经被摩托车压在地下.但由于当时出神,好像感到连人带车都是做慢动作倒下,而且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清清楚楚有五六个念头接连出现.
太极拳的高级境界是练神,李雅轩说,功夫不外神,气,体之修炼,然以练神为主,练气次之,练体为初步.李雅轩进一步说,练神者,不离气,不离体,不过以神为主.炼气者,亦有神,亦有体,不过神的成分较少,练体者,亦有神,亦有气,不过不知神之妙用而.雅轩师讲的一段经历对我们了解神意有所帮助.
雅轩师说:我在成都藩署街文炽昌寓,与朱某推手之化劲.按朱力大势猛,推手向来无敌手,素有坦克车之称.在闲谈间,朱忽然用十分猛的力量向我涌来,意图一下子将我推到墙上,以显示推手唯我独尊.但我知他来力甚猛,不可以抵抗,随用一种极其轻妙,蚊虫不落,寸草不粘的极其虚灵的走脱之化劲,他连来三四个猛劲,我也连用了几个一化再化干净利爽.统统给他化掉.他因连扑了几个空,身体打了一个大转转,站立不稳,背部向着侧面立柜倒去,我怕损坏人家的家具,随速用手将其拉回,然立柜已撞的哗啦一响.
朱家兄弟几人皆是孙门虎将,内家拳加西洋拳合练是他们的特点并因此而在数次擂台赛上名列前茅.其推手时的冲力快而猛,对一般人来说如迅雷不及掩耳无法躲避.而李雅轩却能一化再化,靠的就是神意充沛,只有观的亲切,看得清楚,才能走化的干干净净.我翻车时虽然只是一瞬间,但感到却象是慢动作.同样朱某的迅猛身手,在李雅轩当时看时,也如同慢动作一样,清楚分明.
09年二月三月,我一直在家里练功,四月初,去了一趟是乐园,在公园里碰到一个熟人,这是个病号,身体差的很,没办法只好跟董老师学拳,他学拳比我还晚两个月,但反映强烈,练拳后身体好了很多,而且有气遍周身的感觉,他应该是较敏感者.又极用功,每天十几遍拳,因此进步快,虽只学拳一年,却自感已得太极拳之三味.病号遇见我也挺高兴,他说,阿邓,你练得怎么样?我说,不怎么样.病号说,有什么问题吗?是不是膝盖痛?要痛忍一下就过去了.
然后病号说,他练太极拳已经得到东西了.我说你练出了什么东西,我能试试吗?我说完就去推他,一推他就动了,一松手他又回来,没根,就像大人推小孩子一样,但我根本不敢用劲.我说,你这好像没东西啊.病号说,我有,我用了你受不了,我说你用吧,他用力推了几下,又伸脚下绊,被我躲过.推了几下之后,我一不留神,发现他人不见了,一回头,发现他正在我身后空中飞行,一个漂亮的鱼跃动作,一头扎进路边的一个浅水洼.
我是真的不知道他是怎么飞到我身后去的,大概是他推急了,所以用尽全身之力向我冲来,但没找到我的重心,就从我身边滑过飞出.我应该是一走神,所以毫无顶抗只意,让他扑了空.等我回过神来,看到的是一个鱼跃动作的慢镜头.神回来了,但动作跟不上,阻止不了,眼看着他一头扎进脏水里.
董师为此事说我不该跟重病号动手,又说我功夫不到家,如果换做他,一把就能把人拉回来,我心里想,我跟病号动手还不是跟你有关系.
推手有三种推法,一是不求勝負的練習推手,比如打四正手,这要求动作完整,按要按到位,捋要向后捋,挤需挤出去,棚住刚刚好.二是不帶神意的追求胜负的推手,是真的去推对方的两只手,推手只为了推手,搞好了也能将对方顶出去.三是体气神平衡带有神意的推手,这种推手是以破坏对方的重心为目的.
神意这东西,说起来也挺神,毛竹席说,世界上怕的就是认真二字,因为一认真,你就得用神.列凝同志说: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因为要想学习好,要用心来学,也是要用神,这神跟人的定力有关,比如列凝同志,神意充沛,可以在同一个时间里,看一样,听另一样,再写一样,还能说另一样.神人也,所以做领袖.有神的人,性能力也强,列凝同志的性能力就很强.我知道老同志死于梅毒是因为我在十几年前在曼谷开过一家小广告公司,我公司的经理是去中国留学的泰南人,他学的是医,他告诉我,除列同志外,还有一个太极拳的大宗师,也是死于此病.
讲道捋,不得不提起曼師,曼師自云,棚捋擠按得一捋。曼師的捋手是肘捋,這不同于雅軒師講的用手輕輕扶著往懷裏帶。曼師的推手练习中,捋挤互换是很重要的两招.进攻需用挤,防守要用捋,练拳走平面,用时多立体.曼师真是太有才了.
[page]
太极推手独步武林
林老1920年出生于四川省资中县,16岁时先习南拳,后拜入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的得意高足———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师李雅轩大师门下。由于他爱拳如命,又有惊人的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受李雅轩先生的喜爱和器重,得其真传,特别是太极推手功夫出神入化。一位日本空手道高手在访问了林老之后说:“中国的许多名家是动口不动手,林墨根老师是动口也动手。”
凭着过硬的推手功夫,多年来,林老是“动口又动手”,每逢重大赛事活动和国内外武林同行来访时,他既要讲拳理,更会亲自下场动手比试。2001年,首届中国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暨太极拳名家联谊会在珠海举行,林老是众多太极拳名家中唯一一个以太极推手专家身份参会,并在现场作推手演示的拳师,从此享有“中国太极推手第一人”的美誉。
林老真有那么高深的武功吗?笔者带着一丝疑惑来到成都市双林中横路林老的家中。走进一间不大的客厅,很难想像这是一个武林之家,家具简单,墙壁上的书画、相片、荣誉证书是这里最靓丽的看点了,而中间那个“武林之家”的牌匾尤为醒目。
还没坐定就想跃跃欲试,感受林老的太极功力。于是我扎好弓步,用尽全身力气两掌向林老推去,他却纹丝不动,反而借力将我弹出两三步远。有些老顽童性格的林老,笑着说他用的力气都多了,说着只见他伸出右手的小指,放在我胸口轻轻一点,我又被摔出去了。我不服气,两手抓住他双肩使劲推,他只是抓着我的手,不知道哪来的无形、强大的力量,让我失去重心平衡,欲动不能,欲抗也不能,晃荡不定,心头只是一片茫茫然。几招下来,我已经是气喘吁吁了,林老却仍然气定神闲。兴之所至,随后林老开始以推手的各种发放劲,将徒弟发放到丈外的沙发上。要不是亲身体验,亲眼所见,我还真以为太极不过是虚张声势的花拳绣腿,没想到是如此出神入化,打人于无形之中。
推动规则的完善与创新
为了说明太极拳的听劲灵敏,反应迅速,林老还和笔者做拍手背的游戏。60多年里一直练功不辍的林老的反应实在太快了,笔者总是躲不开他拍下来的手,打他的手时却总也打不着。
动过手后,林老开始动口了。“以前很多的太极拳推手比赛总是顶牛,是因为违背了太极拳推手的原则。造成推手顶牛现象的原因,是规则制定得不合理,规则限制太多,没法发挥太极拳的技法。推手规则必须改革。”林老透露,“中国武术院曾经给了我们一个科研项目,改革推手规则。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对原来的推手规则进行了完全的改革,新的规则总的原则是:沾连粘随手不离,步活身灵脚不停;八法寻机不抗不顶,顺势寻机追击破门。这套新规则在四川省的推手比赛中进行过试验,效果很好,后来就上报给国家体育总局武术院,逐渐得到推行,减少了很多顶牛现象。”
宁愿饿饭不愿饿拳
太极拳是一门文化智慧拳。学习它不仅要有名师传授动作、拳理,最重要的还是靠学武者自己钻研、领悟、苦练。林老常这样对徒弟说:“攀高无捷径,唯有练、练、练!”
林老常常利用出差的机会练功。他每次出差在外,都是凌晨4点钟起床练功,然后去买车船票,即使自己有座位,也将座位让给别人,自己就那样站着练功。有时坐小筏子的时候,他就在旁边假装看风景,实际上是在练桩功。一蹲一起,一腿站立,也不怕别人笑,潜心于自己的功夫中。一到出差地点,住的地方安顿好后他就马上打听附近的公园、体育馆等场所,然后跟门卫商量能否为他晚上晚点关门,早上早点开门,这样练功的时间就安排好了。他说,一天不练拳不练功,心里就不舒服,他宁愿饿饭,也不愿饿拳。
练功时,林老常常亲师默像,在心里默想当年恩师李雅轩练功教拳时的形态,结合恩师所传的练功心法,终于悟出了太极之要、太极之妙。尤其他在推手上用心最深,精研前辈总结的“太极八法”和“太极十三势”,练出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极为灵敏的知觉感应和“懂劲”功夫。
1992年,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在山东举办太极拳推手观摩会,旨在集思广益,研讨修改推手规则。时年73岁的林老作为来自民间的太极名家,力主修改已十多年未曾更改过的推手规则,理由是当时的太极推手“搂抱不像摔跤,顶牛不像相扑”,真正的太极推手应该是运用巧力“脱的开,放的远”。由于与当时的总裁判长意见分歧,两人相约作一次推手比赛。林老以其领悟到的“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的道理,将那位总裁判长打飞出了场外。当时全场轰动,一众武林同道齐赞林老的功力为“神功”。林老和总裁判长也“不打不相识”,两人从此成为至交。
病房练太极,与死神擦肩而过
“你看,这就是我那年连续动三次大手术留下的纪念品。”林老边向我讲他那次手术的经过,边把肚子上的伤口给我看。2002年,由于胃出血,83岁的林老住院动了三次手术。在动第三次手术时,医生说即使手术成功,病人也只能活三个多月。就在大家都绝望时,奇迹发生了,林老居然慢慢好转起来,原来他躺在床上的时候一直靠太极内养功支撑自己,每天在病床上练习太极养生内功,强聚一股内气如水流般从头顶,到颈部,胸部,腹部,最后意到脚底涌泉穴。待上肢能活动的时候,就坐到轮椅上打拳,并且自创了一套“坐式转椅太极拳”,就这样天天练习,一天天精神好转,面色红润起来,与死神擦肩而过。又过了不久,林老可以完全丢掉拐杖,带徒弟打拳,教徒弟推手了。为林老动手术的医生闻讯,惊叹不已,连称“太神奇”,并决定拜林老为师学习太极。
武功高,武德更深
“战胜他人不为强,让过他人方为高”,这是林老常常念叨的。太极的“舍己从人”之道,就是要太极人修身养性的“谦卑柔和”之道。对于前来挑衅的人,林老总是能避则避,不能避的,点到为止,从不与人争个高低。被尊为“武林泰斗”的他当然难免会受到众人的评论,不管褒贬,林老一一不予发表意见,在他心里自有一番评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林老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国内的不用说,国外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徒弟之中有政府高官、媒介领导、医生、律师、酒吧老板、银行工作人员、在校大学生等不同职业的人,对每一个学生,林老都是毫无保留的尽心尽力地传授武功,对工作繁忙的学生,他还常常打电话督促他们练武。对于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林老就让他们在自己家里吃、住……林老为了发扬太极拳事业,曾在成都新华公园、四川省体育馆等地义务教拳,孜孜不倦,一教就是10年……和林老相处的几个小时里,他家中的电话时常响起,有外地的徒弟打电话祝老师教师节快乐的,有从国外打来想拜林老为师,学太极的。从1982年开始收徒以来,其教过的学生不下万人,正式行过拜师礼的徒弟有数百多人。多次获得全国冠军的四川武术馆散打总教练吴信良,以及有广西南拳师陈雄,都先后拜在林老门下。
我问当天前来看望林老的徒弟,你们为什么想到来跟林老学太极?他们的答案只有一个,老师不仅武功高,武德尤佳。他们个个都对老师怀着一份深深的崇敬。“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是太极的高境界。在现实生活中,能像林老这样88岁的太极拳家还能与青壮年推手,并可将其随意发放到数步之外是很少见的,这令许多人“虽不能致”,却“心向往之”。
[page]
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年会暨林墨根老师米寿庆祝活动圆满成功
4月8日,2007年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林墨根老师八十八岁寿辰庆祝活动在成都金玉大饭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林墨根老师的弟子、学生,省市武协领导,川内少林、峨眉、青城等各派武术掌门人,代表人物等五百余人参加了今日盛会。
大会在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进行,从上午八点半至下午五点。期间各地朋友纷纷表演精彩节目为大会助兴,为林墨根老师祝寿。八十八岁高龄的林老身着大红盘龙唐装,精神矍烁,步履矫健,亲自表演了拳架及推手,重现当年发人丈外的太极神功,并豪言通过太极修炼,活过一百岁!
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燕振科秘书长专程从邯郸赴蓉为林老祝寿,并现场向林老行拜师入门大礼,正式成为林老入室弟子。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昨日,羊西线某饭店竟成了一个以武会友的地方,众多武林高手从全国各地赶来,争相在一位老人面前表演拿手绝技。这位老人是谁?他就是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会长林墨根。昨日是他88岁寿辰,他的各路弟子纷纷赶来为他祝寿,以展示武术的形式向师父汇报成绩。
“中国太极推手第一人”
今年88高寿的林墨根先生,是四川资中人,原供职于成都市中药材公司。他青少年时代就喜欢武术,他“宁可饿饭,不可饿拳”。由于聪颖好学,又有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精神和顽强毅力,林老终于成为当代中国太极推手“第一人”。在武术界,一直有说教者多、动手比赛者少的传统,但林老却是“既动口又动手”。如今林老虽已88岁高龄,但每逢国内重大赛事和国外武林同行来访,他必定会真刀真枪现场演示或比试。在刚刚过去的首届中国珠海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和首届中国太极拳名家联谊会上,他始终是众多太极名家中惟一一个以中国推手专家的身份参会并现场演示的太极名家,从而享有中国推手第一人的美誉。同时,林老在数十年的研究中,还自行创造了一套适用于老弱残疾人的“转椅太极拳”,坐卧皆能修炼,而且具有健体兼御敌对抗的功能。
弟子遍及世界
除了研究太极拳技艺,林墨根先生还大力推广普及太极拳。在成都,练习太极拳的人群中大部分是林墨根的弟子,或其再传弟子。数十年来,林墨根先后在重庆、成都、南充、遂宁、甘肃、海南等地,以及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大专院校传授太极拳,学生达数万人之众,同时,他还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练人才。林墨根老人的弟子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分布在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以及我国的港澳台等地区。
林墨根先生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拳师,而且还是一位恒修太极的大学者。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太极艺术。他提出:“接意”推手其要领在于“沾连不脱,步活身灵,缠绕拿跌、顺势发放、以柔克刚、恃巧不恃力”。这些精到的见解和意见被中国武术界研定为推手竞赛的方向和技术准则。太极推手竞赛规则的进一步完善,为太极功夫争取成为奥运会竞赛项目做了技术上的准备。日前,中国武协准备推荐林老为 2008年奥运会上的太极功夫形象大使。
太极推手轻取小徒
昨日,林墨根老人的生日宴上出现了数百位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老人祝寿的“粉丝”和徒弟,徒弟们争先恐后地在台上表演各自拿手绝技,林墨根老人一边看一边点头,对后辈们的功夫表示肯定。随后,林老兴趣高涨,亲自表演了一节杨式太极拳和太极推手。在和弟子们表演推手时,他动作敏捷,出手如电,几次发力把弟子推得跌坐在地。
现在,88岁高龄的林老,不论数九寒冬,每天早晨都会到公园或社区服务点义务辅导市民们练习太极拳。他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功夫还在长进!也许这正应了他爱说的一句话:“太极拳是聪明拳、智慧拳、健美拳,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他希望有一天,奥运会的竞赛项目中也有太极拳。
本报记者 邓晓洪 摄影 杨永赤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昨日是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会长、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副理事长林墨根88岁寿辰,他的弟子从各地纷纷赶来为他祝寿。
表演:太极推手轻取小徒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昨日,徒弟们争先恐后地在台上表演各自拿手的绝技,林老也兴趣高涨,亲自表演了一节杨式太极拳和太极推手。尽管已经88岁高龄了,但是林老依然红光满面,功力依旧炉火纯青。在和弟子们表演推手时,他动作敏捷,出手如电,几次发力把弟子推得跌坐在地。
美誉:“中国推手第一人”
林墨根是四川资中县人,青少年时代就喜欢武术,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拜在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的高足李雅轩先生门下,几十年如一日地练拳。
如今,林老虽已88岁高龄,但在刚刚过去的首届中国珠海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和首届中国太极拳名家联谊会上,林老始终是众多太极名家中惟一一个以中国推手专家的身份参会,并现场演示的太极名家,从而享有“中国推手第一人”的美誉。
愿望:奥运会也有太极拳
除了研究太极拳技艺,林墨根先生还大力推广普及太极拳。在成都,练习太极拳的人群中大部分是林墨根的弟子,或其再传弟子。数十年来,林墨根的弟子已遍及世界五大洲。
日前,中国武协已准备推荐林老为2008年奥运会上的太极功夫形象大使。如今,林墨根每天早晨都会到公园或社区服务点义务辅导市民们练习太极拳。 他希望有一天,奥运会的竞赛项目中也有太极拳。
本报记者 刘昕
[page]
千里赴蓉探师爷(林墨根)
(这是陈雄师兄的学生写的,发表在太极网上。原文链接:https://www.taiji.net.cn/Article/Class20/Class22/200701/4565.html)
2003年3月初,我们从武术万维网站中看到太极特级大师林墨根先生在短短180天内经历了3次大手术竟战胜病魔,身体部分恢复,暂时还不能行走的消息。挂念林师爷病况康复之心油然而生,当即商议利用国庆休假赴蓉探望这位名满拳坛的老人家。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国庆来临。十月一日,我们一行六人在陈雄老师的带领下,带着广西钦州市几十位太极拳爱好者对林师爷的敬仰和问候,踏上西去的列车直奔成都。
十月三日,我们到了林师爷的住处,这是一间二房一厅的居室,墙上有很多龙飞凤舞的书画条幅,其中武当派第十四代掌门人游玄德道长挥毫所写的“鹤之神”条幅尤为醒目。一块“蓉城武林之家”的金匾、四块桃李满天下的众徒像片镜屏和墙上挂着闪光的刀剑,似乎记录着这位八十五老人家对太极拳的执着追求、认真探索和开花结果。“2001年珠海首届中国太极拳名家联谊会”的巨幅数码像片更是引人注目,显示了师爷在中国太极拳手上造诣精深的功夫和独步武林的成就。
躺在床上的师爷听闻外传来夹杂粤语口音的普通话,就知道广西钦州市的徒孙来到了,反应很快的坐在椅子迎接我们的探望。此时我们看见他老人家比起1999年来钦州讲学授拳时清瘦了许多,人也憔悴了,体重从160市斤减为120市斤,此刻我们情不自禁的簌泪盈眶。师爷见我们结伴远道而来,他非常高兴,频频问及我们工作、生活和练拳的情况。谈笑声音仍中气十足,思维仍敏捷,没有老态龙钟的形体,我们想象这可能是他老人家多年修炼太极内功的结果吧!
站立困难的林师爷坐在椅子上给我们纠正拳架,示范时见他老人家双手随意气神行,一招连绵不断的揽雀尾,再一招行云流水的单鞭掌……气势磅礴,中正圆活,静如山岳,动如波涛。从大松大软、节节贯穿的动作看出精妙绝伦,令我们叹为观止。
过了两天,林师爷精神更爽,已能站立数分钟,时而行走十几步。他虽然行走困难,但是仍然上身敏捷,出手奇快,内劲充沛完整,化发劲似呼吸般自然,绵里藏针,犯者立仆,如此精湛的技艺令人钦佩不已。只见他棚劲挥去,我们不得不向后弹去;他捋劲使来,我们不得不向侧或向前飘来;他换个採劲,我们不得不向后跌仆……充分展示了太极延年益寿、耋耋能御众的特色。和师爷推手,感觉其变化神速莫测,空灵清脆,是无人能及的。若不是亲身体验,任凭陈老师说都始终信疑参半。我们中有一位名叫叶欣的小伙子,在师爷指教推手时倚仗自己高大威猛,怀着好奇心而双手直接师爷胸部按去,谁知老人家竟不避不拦,用胸向前巧一迎,叶欣只觉得自已用出的劲被激荡而回,喉咙像被捏住,一股气憋在胸腔里面突然炸开,被碰得向后飞去跌落在真皮沙发上,啊!这太极内功真玄了。另一位名叫檀业军的小伙子,在师爷指教推手时自持身手矫健想借机度度老人的功夫而用右手向师爷腹部推按,只见师爷未用手拦挡,檀业军当时觉得右掌如击败絮,他心里一紧,接着又感到一种轻柔的劲反弹回来,再想变化已经来不及了,他整个人“轰”一声向后飞去又跌在那张真皮沙发上。
我们有位名叫陈新德的小伙子,他抵蓉后在报刊亭买了份今年9月20日的《成都商报》,看到了一行醒目的文章标题——“轻轻一指,老翁点飞两老外”,接着看下去,文中说85岁的成都太极高手单指出招,让17名海外高手顿时叹服而当拜师。这位老翁原来就是我们慕名以久的林师爷。陈新德在师爷家中见到他老人家时心想,此等身体还能有报纸所说的这般太极奇功?终于这天机会来了,在和师爷推手时提出想感受一指绝技,他老人家轻轻一笑说:“好!我就坐着用一根指头让你尝点劲道”。我们只见他右手一根食指轻松自然的落至陈新德的左小臂(师爷插话说,右手是生活、工作、学习的主手,实验时不宜伤它)上,陈新德一声“哎哟”大叫,当即小臂彻骨疼痛难忍。接着师爷就指功练法对我们口传心授,过了一会儿陈新德脸露微笑的说:“值得!”
师爷为了我们多学点太极拳功夫,指教我们耐心细致,不厌其烦,有时还顾不得吃饭。有一天中午为了我们其中一名叫杨东明的小伙子纠正“起势”和“揽雀尾”两个拳式,已经过了吃饭时间一个半小时了,我们几次催促道:“师爷,您身体欠佳,最好是您去吃饭,休息一下,再来给他改拳吧!”师爷摇头表示不同意的说:“你们不远千里来一趟不容易,我不挤点时间,怎么能给你们多改点拳,你们也多学点嘛。我这个人宁肯饿饭,也不肯饿拳。今天我给小杨纠正的这两个拳式在拳架尤为重要,力求宜熟宜精才是。”这种为学子着想,诲人不倦的师德,令我们深受教育。师爷的这句“宁肯饿饭,不肯饿拳”的名话,至今广为流传,也多次被新闻媒体所报导。
由于师爷的下肢体质未尽恢复,所以叫来师伯林文涛(师爷的爱子,是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副会长,侨光科学院武道研究所所长)辅导教学,我们见他瘦瘦的中等个人,戴副眼镜,举止言谈,像个儒雅书生,初次见面怎么看也与太极拳高手、名师难以联想系。他讲起拳理、拳法、深入浅出,表述精辟的见解,语句内含优秀的东方传统文化。他一边讲解,一边与人示范,精微细处,喻物喻言,直到我们有了体会或认识。与他推手时感觉其身手柔软似绵,有如溪中浣纱又如弱柳扶风,我们像几岁孩子儿粘在他手上一样,有时单脚拔根失重身体东倒西歪,有时双脚拔根腾空而起向后或向前跌去。我们中有位名叫韩邑平的师兄与林师伯搭手推了一圈后,身体开始摇晃不定转而双脚踩空,如坠深坑,后脑腰背就差一寸倒地,他心里忽悠一惊,觉得气冲喉头,眼前一片空白。再转而不知什么时候自己的身体被提起放在林师伯的腰背肩部仰面朝天,林师伯乘圆之势载着韩邑平的身体旋转了一圈,就顺手把他抛下落在真皮沙发上(幸好沙发的框架是用金属材料制作的,若是用木料制成的话就断裂散架了)。韩邑平从沙发上站起时一身冷汗未干,仍感到头晕目眩,有惊无险的感受让他头一回体验。林师伯的散手技击理是高深莫测,冷、弹、脆、快各有特色。制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的高超技艺、漂亮干净的上乘功夫让我们饱尝到正宗太极的味道。
师爷的太极拳推手、散手功夫师承太极拳技击家李雅轩先生,加上自已多年来对太极拳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了有他自己特点的认识和见解。
他在家里给我们讲课时认为:在与人推手时,要放松自己的身体,身体松了,才能产生沉。轻是由沉产生的。动是由灵产生的。变是由动产生的。化是由变产生的。发是由化产生的。沉如何产生轻?明明是沉下去,为何能轻?把沉藏起,自然就轻了。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与人推手,把沉藏起,用轻手,就能清楚别人的动静变化……推手时,练“松”的功夫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松开左右手的肩、肘、腕、指关节和腰椎,做到上虚下实,上松下沉,下盘站稳,有如不倒翁之势。下盘站不稳,双手和腰就不能较好地放松,要切实体会这个道理。第二步是胸部,李雅轩先生曾说过:“我练太极拳二十年,现在才悟到太极的功夫在于胸内”,要理解并做到这句话的内容不容易,手掤人的感觉和好处如何,胸(可延伸到上肢很多部位)掤人的感觉和好处又如何。可要细加比较,第三步是松到脚跟,练到此时,可感觉到化劲干净,发劲干脆,已进入懂劲阶段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基础要打扎实,否则,第三步做不好……沾连就是不脱开又不顶你之意,你来多少,我走多少,顺着你的惯性、方向来走,随到你的意思来走,我不用劲推你,跟你的意思来走……如果没有拳架的基本功夫,就学不好推手功夫。我们的这种杨氏太极拳不讲刚,讲究大松大软,松到极点、柔到极点就是刚。我们讲究动静结合,身心兼修,身就是劲,心就是劲……懂劲可分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识别对方的来历而言,另一方面运用自己的本身劲道而言。如何识别对方的来历?以我识觉、听觉、触觉、动作、步位、企图、动机,都要把这些探察清楚,这就是知彼的功夫。第二方面应怎样运用自已的劲道,在运用自己的劲道时,四肢的位置、距离、动作、气势的鼓荡,神意的向往,上下左右部分的平衡,内外各部分的力量都要配合恰当,这是知已的功夫。我们能够知已知彼,就能得心应手,这就是我们懂的功夫。
他针对我们的推手水平指出:要学会接劲,会接劲才能有提放,不会接劲就难以施展太极拳的提放技术。在接劲中,发现对方的“柄”,对方有“柄”就打,无“柄”找“柄”,“柄”就是呆点或滞点……在一般情况下,先用双手轻轻地放在对方的身上毫不费力,对方有什么动向我能清楚地知道,如果对方先动了,我就顺势而予以打击。如果对方不动,我就设法引他动,方法是我松一松或探一探,稍有顶抗,我就松腰落胯将对方的劲接下来实施提放,将对方从对方来力的线路反方向打回去,实战起来千变万化,要因人而异……一个面要打中一点,力量才稳,同时要用反座力打出去。但未打出之前,事先要听好对方的来意。从哪方面来的,如果从上面来,就从下面打出去,同时要用丹田之气打出。如果力点从下面来,我就从上面打出去,如同推小车一样,力点在左从右打出,力点在右从左找出……推手时手跟身不跟,虚去实回;发劲时身跟手不跟,手如陪衬……推手时,要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拿人要正确,顺着对方的来劲攻。前面的一只手要打人,后面的一只手要伸出,要前后相反方向用劲。如挤劲出去时,主要是后手发劲。没有根劲,就没有反座力;没有反座力,就难以发劲。如果对方不进攻我,那我就慢慢侵他吃里。引化的同时要进攻。沾用于守,粘用于攻。推开了就是散手……沉重不要怕,轻要注意;明劲不要怕,没有劲要注意;真虚不要怕,假虚要注意;喂到口才来吃,不要勉强去吃;实来才发,不实不发。
临走时林师爷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技击是太极拳的精华,亦是重要内容,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练拳者的身心健康。只要重武德,行善事,功夫才会提高。没有高尚的武德,就练不出上乘的太极功夫。正所谓是太极是人,人是太极嘛!”是啊,比如一个人老是想赢、想报复,去斗力斗狠,他心理松不下,又怎能舍已从人呢?不能舍已从人,又怎会牵动四两拔千斤……
师爷以姿势助说话的讲课真精彩,惬意的言传身教使我们不知不觉欢度了七天时间,休假就快结束了。此行印象最深的是林师爷生命的闪光点令我们难以忘怀,据传有部分太极拳师受到封建保守传统影响,只传拳架不授功,只教推手不授技击。与人切磋交流只动口不动手。而林师爷以毕生精力刻苦钻研太极拳,为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弘扬中华武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0月10日,在一片欢乐融洽的气氛中,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辞别了慈眉善目的林师爷和神采奕奕的林师伯,踏上南下的火车,满载而归。
[page]
林墨根在北海谈练太极拳之道
北海市武术协会
合浦县杨式太极拳协会
1999年7月9日至12日,杨式太极拳太斗、四川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林墨根大师偕其子林文涛(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副会长)及张界清师徒三人,应北海市武术协会、合浦县杨式太极拳协会邀请,莅临我市讲学。一时间,太极 爱好者云集北海,大家就平时自己练拳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太极拳理论中某些模糊不的地方,如:拳架方面、劲道方面,拳架、招式的临敌应用方面、拳架招式应用在推手方面等等,纷纷当面向林老请教。林老一一给予解说,并且理论联系实际,不时叫其中一人上前与其推手。同道们纷纷上前与林老推手,亲身感受这种平时只能在书上看到的东西,亲身领略林老的神气太极功夫。合浦县杨式太极拳协会会长陈开平先生与林老推手后,深有感触地说:“林老的劲道真是无从捉摸,刚知道其劲道从某方向来,想随之或化或截,其第二个劲点立时逼来,正是自己失重的致命点,真是越化越被动,只有挨打的份,林老的听劲功夫真是高!”已经练习30年之久的杨德华、许伟杰先生亦有同感,他俩说“按林老的腹部、胸部可以略略感知林老的太极内功是非常的深厚,任你使尽全身力气去按、
去推,他不动时,我们是不可能将他推动的。林老已是81岁的人,他的腹部可以吸尽别人加上去的力,使推的人有种突然间落空的感觉,自己的重心亦随之失掉,这时如果他要用一根手指来打你,你也一样跌出去。从理论上讲,太极拳的十三式:蓬、捋、挤、按、采、裂、肘、靠、进、退、顾、盼、定,这个‘定’字放在最后,也应该是最难练的,而林老很随便就象没有人去推他一样,我们虽然跌了不少次,吃了些苦头,但也非常值得,起码使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太极功夫”。
林老还根据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对于练拳时如何求得自身平衡,如何松肩,转胯,保持中正,虚实转换以及各招式劲道等均有精微独到的见解。推手方面,他不仅总结了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定型方法,创造性提出要求得运动中的平衡,关键在于“接意”,而且精辟地将推手要领概括为“沾连不脱、步活身灵、缠绕拿跌、顺势发放”,发劲要“干脆利落,脱得开,放得远”。这些被中国武术研究院定为推手竞赛的方向和技术准则。
林墨根先生认为,杨式太极拳走架中要求得自身的平衡,松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一个要领,是每一位太极拳练习者应不断追求的目标。这是因为能松才能沉,能沉才能柔,能柔才能轻灵,能轻灵才能练就虚无气势,从而步入太极拳的上乘境界。
在行功走架的动态中,他说一全身松柔,身体任何部位都没有丝毫僵滞的力,这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即使有名师指导,也只有经过长时期盘架的磨练,才能逐步达到,而且是没有止境的。这中间涉及许多要领,甚至可以说,几乎绝大多数太极拳的要领,都直接或间接与松有 关。有一处不符合要领,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走架的松柔。当然,这不等于说松没有它的自身规律可循。
他说,如果在走架中身势不稳,为了使身体由不平衡恢复平衡,必须通过肌肉与关节的收缩来恢复平衡,这样产生了僵力,造成肌肉与关节的紧张。因此,掌握走架中求得自身平衡的方法,对于实现松这一要求,是至关重要的。林老深有体会地告诉北海的太极拳爱好者:学太极拳,拳架为体,推手为用。推手是太极拳术的精华和实际展现。太极推手作为一种两人搭手按照拳架中的基本招法进行对练或竞技的对抗性活动,攻防兼备,不仅可以自卫防暴,也是检验自己和对方功夫深浅的一种手段。不练好推手,就很难深入领会太极拳法的各种技艺要求。所以,他在推手上用心最深、用力最勤,不仅熟练掌握了定步、活步、行步、乱环等10来种推手的方法,而且精研了前贤总结的“太极八法”和“太极十三势”,练出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极为灵敏的知觉感应和“懂劲”功夫,真正做到了出手轻灵,不丢不顶,沾连粘随,舍己从人,发劲如放箭,牵动四两拨千斤。北海武术界太极拳好手与之搭手,即觉得林老有股力将其控制于股掌之间,轻易被其夺志,拔掉根。或者手足无措,站立不稳,总感觉到无从着力,难以捉摸。时而感到坚如钢,无坚不摧的强大内劲如排山倒海之势涌来,使人无法抵抗;时而感到林老的劲道若隐若现,飘飘渺渺,正如书上所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太极至高境界。
整个场地,自始自终回荡着林老那中气充实的讲课声,除此之外,别无杂音。这体现出学员们的求知欲望和对林老的尊敬。
林老精辟的论述,独特的观点,高超的技艺,常常搏得爱好者们雷鸣般的掌声。三天时间在学员们那如饥似渴般的听讲中悄然滑过,虽然时间是那样的短暂,但学员们通过听课,知识得到了很多刷新,更通过与林老的交手,大家悟出了很多道理,受到了“顿开茅塞”之效。
林老这次北海之行圆满结束了,学员们纷纷与林老合影留念,林老鼓励每个学员刻苦钻研,挖掘太极拳的奥秘,共同努力将这一祖国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这次辅导,将促进当地群众性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
摘自《太极》杂志1999年第6期
练习太极拳的好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增强体质:太极拳动作缓慢、连贯,注重呼吸配合,能够增强内脏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2. 改善心肺功能:通过深呼吸和全身运动,太极拳有助于增加肺活量,改善心血管系统健康。
3. 促进消化: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法能够按摩内脏,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4. 提高柔韧性:太极拳动作涉及全身各个关节,长期坚持练习能够增加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
5. 缓解压力:太极拳注重意念和呼吸的配合,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6. 培养耐心和专注力:太极拳练习需要耐心和专注,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健身方式,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改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