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太极拳简介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太极理论 太极相册 健康养生 联系方式

太极理论

命自我立 成就太极 ——有关太极拳内在境界的文化梳理(2)

来源:太极网    浏览:次  更新:2025-03-24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赣州轻韵太极健身队教你学练太极,联系电话:18970773238(潘老师)

  终生相伴 升华自我

  在21世纪60年代,刚刚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有一个小伙子,“先是全身浮肿,数月不消,时常头昏眼花,心跳过速,低烧不退,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到医院一查,肺部有很重的阴影,医院最初怀疑是红斑狼疮,治了一阵不见好转。转了几次医院,又被推断是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这两种病都是很难医治的重病。”“就是在这样日日与病魔相伴的日子中,我结识了太极拳。”

  这个年轻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当代毕昇”的王选。王选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就是“我的每一天都是从一个小时的太极晨练开始的。” 王选这样总结到,我 “懂得用太极拳保护自己。”

  大学者梁漱溟一生痴迷于太极拳,通过太极拳等传统文化的熏陶,他能以平和的心态、宠辱不惊的太极境界对待人生的得与失,苦难与挑战。1974年,他遭遇到长达7个月,大小100多场批斗会,这期间,他不仅坚持着自己的正确主张,更是经常在批斗会的间隙,旁若无人地打起太极拳来。真是由太极拳的滋养,经历了许许多多坎坷的他才得享95岁的高龄。

  人的构成,不仅仅是形体的存在,更包括神意气等内在修为。内在修为是人最根本的存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标志。

  太极拳阴面的神意气和阳面的形体之阴阳互孕,其实就全方位的身心整体状态的自我优化和自我铸造。

  太极拳的底蕴包括了内气的培养与人格的修炼,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的精髓——既有道家的“抟气致柔能婴儿乎”的无我无为真谛;也有儒家“善养吾浩然之气,气以直养而无害”等直面人生的气度;更以“阶及神明” 的境界与佛家的“明心见性”内涵相契合。可以说,掌握了太极拳的这些髓核,也就开启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对于太极拳。一开始,我们或许只能从健身的角度来理解它,但是,随着太极拳修炼进程的深入,其“行坐处卧不离这个”的神意灵明;精神状态“如鸡孵卵”、“如猫捕鼠”般的宁静专一;内气之“气宜鼓荡”与外气之“自然之水”的妙趣天成;皮肉筋脉骨所构成的躯体,以“全体透空、无相无象”般的大气,昭示了人的生命所能抵达的至高境界。

  

  [page]

  核心原则 成就太极

  神,是气势、是眼神、是意念的发韧点;

  意,是念头、是想法、是内气催姿势的统帅;

  气,是旗帜、是能量、是生命展示活力的源泉;

  形,是神、意、气的寓所和生命赖以生息繁衍的沃土、港湾。

  没有什么能比太极拳更清晰地描述出神意气形之间的关系了。但是,如何修炼之,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的。不过,以下五点,则应成为太极拳修炼者必须把握的核心原则。

  第一,知行合一。对太极拳要高度重视,视之为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途径。许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语汇和道理的诠释上。这样的认识是逻辑的推理和辨析,是外在知识的积累,与返求诸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混元整体的境界还不能兼容,甚至连自身的健康都保持不住——2000年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这两个高等学术机构里举行了一个调查,结果表明,在1996年到2000年这5年期间一共有130多个专家去世,这些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3岁多一点。这里边的教训很值得深思。中国古人创造的太极拳,既和《周易》等传统文化之理念一脉相承,又与自己的人生境界和功夫修养相匹配。这就是知行合一。真正太极拳家修炼的至高境界就是一种人生的大成境界。这种境界修炼的先天混元气,而这种气可营养自身,使自身的神明、意灵、气足、形体通透,这样的人可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身心的健康。如梁漱溟、王选等。明白了这些道理,练太极拳就有了方向,就会为实现内在境界的混元、外在知识的混元,内外之气的混元而努力。如是,则人生通达,太极拳功夫深厚。

   第二,自然舒适。许多人都提倡练太极拳要刻苦,并说历史上某某人多么刻苦来说明之,其实,这是违反人的先天本能的做法,只能对身体造成伤害。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一些很出名的太极拳师,一天练太极拳几十多遍,结果连60岁的寿命都达不到。真正源自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家并不提倡刻苦修炼,他们认为 “悟觉方能明道” 。魏树人老师,经常接待来访者,有一天美国的潘丽文来,给他作了一个白鹤亮翅的动作,很漂亮,架式很低。魏老师说,你的架式这么低,自己难不难受?在魏老师所著《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一书引述原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的话:“练太极拳并不是先苦后甜,苦是练法不当所致,不得法,纵然长期苦练也不会有盘拳舒适的感受。随时随地找舒服就是盘拳养生的窍门。”违背自然的强求刻苦,是不符合太极拳与宇宙虚空同一的特性的,更会出现以形体的僵硬损害神意之灵明的弊病,这就是老前辈们反复强调的“以形害意”的真意的所在。

  第三,理法不二。到太极拳老前辈的家中,他们多从理上来启发我们。其实,太极拳本来练的就是人的先天本能,只是我们后天许多知识和道理把先天的本能给掩盖了,或者说,我们从小建立的参照系没有放置进太极拳方面的思维。如果我们想进行太极拳的修炼,就必须理解“茫点、鹘星、身中垂直线、三道气圈、九曲串珠、”等太极拳术语;“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刻刻留心在腰间”等太极拳经典论述中的深刻内涵。 理就是法,法就是理,理法不二,理法一如,因此,学练太极拳者必须反复体悟《太极论》、《十三势歌》、《密授歌》等太极拳经典理论,如是才能建立起相应的太极拳的思维方式。这时候,养生的效益,揉手的功夫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功能,人的生命活力和道德情操等等就会有整体性的提升。

  第四,一门深入。我的一位老师,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杨式太极拳,那个 时候,3个月才学一个式子,如果3个月这个式子内在的东西练出不来,老师是不教下一个式子的。结果刚刚3年,他的功夫就出来了,而此时,他连完整的太极拳套路都还没学完呢。当代人学知识讲究效益,于是,恨不得3年把太极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五大流派的东西都学会,于是,就形成了会许多太极拳套路,但身体疾病都没有改善的现象,甚至连基本的放松都做不到。古人学知识,特别讲究一门深入。只有这样,功夫才能上身。太极拳更是强调“专注一方”。如何做到一门深入呢?每个人可根据自身学练太极拳的目的,或选择传统的太极拳;或选择国家体育部门推 广的太极拳,专心研究一套太极拳(或者一个太极拳体系)。通过几年时间的反复锤炼,等身上有了功夫,就会发觉,套路并不是根本,一举一动,“混元一体,内外一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等等才是关键的关键。

   第五,无我无为。练太极拳时身体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感觉都不管它,只把握住“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要旨就可以。这个要旨既是太极之理的根源,又是人内在修养的描述。经常与人揉手的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凡是有“打人、发人”的念头,肯定把别人发不出去。这个“无”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有一次应邀去做健康讲座,我提出,不要总关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或总惦记疾病,要多想象自己身体空了、虚了(炼神还虚)——第二天,一个患肩周炎的中年妇女告诉我,说她的肩周炎好了,原来,听讲座的当天晚上,她自己运动手臂时,想象患有肩周炎的这只胳膊不存在了,结果胳膊反而一下子抬了起来。太极拳来源于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特别强调“无中生有”,只有达到了“无”的境界,人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才能作出有益于人类的事情来。著名作家梁衡先生写的《大无大有周恩来》这篇散文,就描述了周恩来从“大无”入手修养自己,反而获得了“大有”。周恩来的大有就是“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那种倾城倾国,请到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太极拳的关于“无我无为”的修炼,也是为了实现“大有”。如何实现“大有”呢?必须从“无”上求,也就是所谓的“无中生有”啊!这个有就体现在武功上可“发人于丈”;体现在养生上可“益寿延年不老春”;体现在人生修养上可“无我无为入化境”。把握了这些,才能说抵达了太极拳修养的至高境界。

  [page]

  

   翻江播海 尽性立命

  人在社会上生存,是离不开太极拳之理的。许多人,或疾病缠身;或心情郁闷;或做事业总不成功;或家庭不和谐。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不能按照太极拳所说的“一张一弛、亦刚亦柔、神宜内敛、舍己从人”等理念去修养自己啊!2003年12月,80岁的魏树人老师宣布,不再教拳,不在外出,只把时间用在怡养天年上。2004年春天,有人以很高的报酬请魏老师每天教拳1小时。魏老师并不动心,并委婉拒绝。他说自己现在主要工作就是怡养天年,传拳的事情,已是徒弟们的事了。

  人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应该怡养天年,这才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太极真义。魏老师可谓深得其味也。人在各个年龄都有自身的使命,但是,有的人却在各种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甚至年事已高的时候,还为名为利而到处奔波。这也是违反太极之道的行为呀!这些道理,在《密授歌》中早有阐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忘物自然,西山悬磐;虎喉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这8句口诀都很重要。“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不仅仅体现在太极的技击(揉手)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名对利的态度上。此外,这个口诀的最后两句,更道出了太极拳修炼的方向和目标——“翻江播海”就是让人在一生过程中,元气充沛,流动不已;“尽性立命”则指的人的心性修养和人生的使命。

  修炼太极拳就是修炼壮丽的人生!

  修炼太极拳就是保护自己、优化自己,从而使自己尽善尽美地完成一生的使命!

  这是人用一生的时光来修筑自己人生大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从始至终地把持住人的本性——努力追求大智慧大自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愉悦地完成一生的使命——身心健康,幸福平等,事业成功。

  

  太极真谛 整体为本

  太极拳的核心秘密是什么,如何理解太极拳呢?许多人在困惑。

  根据许多太极拳前辈的论述和自己接触的几位太极拳的明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给太极拳下一个定义:太极拳是人通过阴阳互孕的整体运动过程来优化人的身心,从而让人的智慧和能力成为自由自觉的科学。这里的拳不是握紧了拳头的意思,而是当掌握、把握之意来理解;这里的阴阳要这样认识——阳面指的形体动作,阴面指的人的神意气。那么,连起来说,就是人要掌握太极的阴阳变化规律。这个规律是宇宙的变化规律,根据人天合一说法,所以,这个规律也一定能贯彻到人的身心的各个层面。

   此外,真正的太极拳至少应包括太极拳架、太极术(内功心法)、太极道三部分内容,缺少了这三部分内容的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太极拳。

  太极拳架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套路,也就是太极阳面锻炼内容,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以这方面的锻炼为主,岂不知这只是太极拳的三分之一的内容。这样天天以套路为主的太极拳修炼,可取得活动活动筋骨的作用,但对提升智慧和能力的帮助不大,对思维方式的改变程度也很有限。

   对于太极术(内功心法),魏树人老师这样表述到:“神意气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的三要素。通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训练、积储而成内功。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产生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的运动姿势。这是太极拳阴(内功)阳(拳架)相生,内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现。”

   对于太极道(意识修养),孙禄堂说:“道在拳为内劲”。但是,我的一位老师则明确指出,道是规律和法则,对于人来说,道是修筑符合自己人生使命的精神品质,是人生境界通过自我优化与宇宙规律相契合的过程。如果我们能以太极的包容宽厚去待人,以太极的全神贯注去做事,以太极的“舍已从人、不卑不亢”去处世,则人生就会充溢了生命的喜悦和宁静。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把太极拳架、太极内功心法、太极道(意识修养)融为一体的进行修炼吧!这样你会收获太极拳的整体效益。

练习太极拳的好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增强体质:太极拳动作缓慢、连贯,注重呼吸配合,能够增强内脏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2. 改善心肺功能:通过深呼吸和全身运动,太极拳有助于增加肺活量,改善心血管系统健康。

3. 促进消化: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法能够按摩内脏,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4. 提高柔韧性:太极拳动作涉及全身各个关节,长期坚持练习能够增加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

5. 缓解压力:太极拳注重意念和呼吸的配合,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6. 培养耐心和专注力:太极拳练习需要耐心和专注,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健身方式,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改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