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太极拳简介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太极理论 太极相册 健康养生 联系方式

太极理论

纸上得来终觉浅

来源:太极网    浏览:次  更新:2025-01-14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赣州轻韵太极健身队教你学练太极,联系电话:18970773238(潘老师)

按:文章作者为张西可先生。孙门张烈老先生最重视的学生之一。个人看了张先生的一些文章后,感觉他对武术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特转了几篇帖子过来,希望对练习传统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张先生现居山东济南。他在网上公开了他的联系电话,15905316658。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联系他。

<

  全运会之后,有机会与此次全运会上获第五名的中量级拳击队员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实作交流,就距离、反应而言,我们差不多。第一次,他是用“带”的方法以摆拳打到了我的胳膊,我的崩拳同时也打在了他的胸部;第二次他打到了我的胸部,我打在了他的腋窝。连续几次都这样。输赢其实无所谓。最关键的是,从这些专业队员身上,我既可以学到他们最前沿的技术,也可以验证自己的传统武术功夫哪些好用,哪些用不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武术应该是门实践课,光空谈不行。<

   交流之后,又听他的教练讲了一堂拳击课。该教练曾在俄罗斯学习过拳击,他偶然提到俄罗斯拳击的发力方法,虽只是顺便一提,讲了三五句,我却大喜过望,原来他讲的这种发力方法,也正是张烈老师常讲的用身体质量和速度打人的发力模式。大约一个月前,广州美泰泰拳馆的馆长李俊峰出差来济南,我们也作了真正的实战交流,刚一交手,他就说我的拳太重,左右手每一拳都是重拳,而且全是移动中发力。他坦言,在泰拳打法中,基本都是定步发力,少有移动发力,移动中随手出重拳就更难。在那一瞬间,我才忽然意识到,这种拳的力量有多重,此前跟民间武友交流时,我基本是摸到为止,从不发力,现在也这样。这次跟李馆长我用了点力,又没戴拳套,因为泰拳手抗击打能力一般是很强的。前几日,一武林朋友与我交流,据他说,他从未输过手,在当地除了几个师兄弟外,几无对手。他的体重有180斤左右,我让他拿个手靶,我不转腰胯不动步子,一拳打得他退了几步。当时有其他武术同道在场,感到很吃惊。我说,这就是张烈老师教的形意拳的发力方法。很松很轻有极重。<

   这个方法来自于哪里呢?很简单,三体式和劈崩二式,一个是静态力,一个是动态发力。<

   练好了这三个基础性的东西,大家都可以发出这种力来,可能比我还好。<

   我130斤的体重,170多斤的很壮的习武者,我站在那儿,他用两只胳膊拉不动我一只胳膊,我用手一抓他,他就得两脚离地,让他怎么倒他怎么倒,我没练过太极,不会借力,靠的就是桩功。<

   恕我孤陋寡闻,练形意这么多年,我从未见过有人能发出张老师教的这种“撞”劲来,据说孙氏拳里也把这种劲叫“楔入劲”。<

   但这种劲在实战中也有它的弊端,老谱上讲:撞劲太直。所以才有“横走竖撞”一说。我的理解是,无论多好的劲都需要有好的身法步法来配合。如果步法精妙,这种劲真是太好用了。用许多同道的话说,你用拳击或其他的劲打,我都不怕,这种劲真抗不住,就像一个大铁锤砸鸡蛋一样。<

   回到正题,再说说“重拳”。以上说的这个劲算不算重拳,当然算。但有一个条件,看你能不能打上人,我的师兄——解放军队拳击教练孙洪棋曾反复讲,何谓“重拳”?在合适的时机、距离能打上对手才是重拳。人都打不上,拳再重有什么用?他的队员尼加提玉山这次全运会是91公斤亚军。大家可以看看全运会上邹市明和黎家赵的决赛,黎是今年9月份世锦赛拳击48公斤级世界第三,据圈内人士说,论力量、速度都比邹好不少,为什么却大比分输给邹市明,很简单,他打不着邹,邹松空得太好了,根本不给他合适的距离和时机。邹在当晚中央台采访他的“风云会”上笑称,他这是“太极打法”,或曰“智慧型”打法。事实上,许多拳击散打队都在研究吸收内家拳的在这种“松、空、意、虚无一气”的思想理论,但要把这种思想运用到实战中去,还得靠真打实杀才能摸出来,光靠站站桩、推推手是不行的。有不少练太极的也跟我交流过,一出手就摆出个拿人缠人的架势,你一掉步子攻击他腹部后背等另一个重心他就不知所措了。这还不是实战中松空的状态。须知,你任何地方只要局部一紧,就有空隙,我就能打进去。形意、八卦、心意练的就是门缝里打人。所谓打人如号脉是也。<

   因时间关系,先写到这儿,因经常打实战,悟出了一点不成熟的感受,权搏方家一笑。<

   其实,我现在大部分的打法用法身法步法都是自己在多次的实战中悟出来的,我认为,自己悟出的东西可能更可贵。人要立得住,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

[page]

就我接触到的民间习武者而言,基本还止于说手打人阶段,或言之“双方接触上打人阶段”,一拉开距离就不适应了,身形步法变化单一,动作僵硬,而现在以邹市明为代表的拳击运动员的强项就是游斗,远远地用步子调你、逗你,像玩游戏一般逗你,用的也是“意”,破坏的也是“意”。你如以静制动,他就靠近以真拳假拳骚扰你,你一动,他游斗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所以,包括姚宗勋、李小龙等许多人都反复强调:实战最难打的就是距离。如何练距离,就要找高手多打实战,多摸,没别的办法。就像游泳,你在岸上比划得再好,什么“意在彼先、中正圆融、虚无一气、起钻落翻、滚钻争裹、横走竖撞、逢穿必打”等意和形的高论,都还只是高论,离实践还差着一大截呢,不猛呛几次水,这些东西到不了你身上去。<

   打的少,一般起动就慢,我跟许多民间所谓高手过招,你一侧身,或一带,一拳打到身上他都反应不过来。所谓久练不如惯打是也。而这些人往往口出怪论:说不怕他,就让你打,给你打,后发制人。我不知这样的人是否“金刚人”,反正我不敢这么干。就我所知,即使一般的拳击队员,如不戴拳套,打上人也往往受不了,尤其是那些薄弱部位。<

   在调动对手时,我也经常上步让对方打,给对方打。但这里有个角度问题。我上的角度你能突然感觉到,咦,你怎么上来了,但打不到,或在这个位置我打你更有利。我从不敢轻易莽撞地让人随便打。还有一种情况,就像刺拳一样,就上步也是个调动对方的假动作,但假可以瞬间变成真。这也是专业队的核心技术之一。<

   前几年,我接触过大成、通臂、螳螂等许多自己没练过的拳种,见了谁的手法都觉得高,人家在自己身上一试就觉得灵验无比。现在回头看,这些说手的东西真是百无一用,全是哄人的,我不给你那个“点”,你那些东西全是“摆设”。<

   我们常讲“体用”一致。体就是练,用就是打,体用不可偏废。光会练,一辈子没打过,即使你的架子再像你老师,你对拳的理解肯定要打折扣的,因为你没他那份打斗的阅历和经验。拳学是从打斗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打斗是它缘起的土壤。没有土壤,何以生存?比如李小龙,他的传人即使能原封不动地刻录他的拳架形式,不差分毫,没有他那份打斗经验,也难以理解到他拳学思想的精髓。所以,不要总迷信谁是谁的亲传弟子,谁最像他老师,而要在练打合一中去接近、理解孙禄堂、李小龙这些前辈的思想。<

   真正的大师是你自己,谁都不会生下来就是武术家,武术家也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说出来的,只有切实的实践,才能成就你。<

   实践出真知,一句最简单的话,也是最真实的话。

[page]

<

  

一直有人说,你练了那么多年传统武术,怎么一屁股扎到拳击散打这些现代搏击圈里了呢?事实并非如此。通过这几年与现代搏击的交流学习,我反而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孙洪棋师兄一直说:拳击只是武术的一个部分。<

   还是说点具体的。我是1996年开始跟安叔宝恩师练的程派高式八卦,一直学到1999年,内容包括先天八大掌,后天64掌,此外,老师又教了4大掌,包括大蟒翻身、白猿献桃、迷魂掌等。其中最关键的是迷魂掌,我在别家练的高派八卦里从未见到过这一掌,包括刘风彩那一支。说是迷魂掌,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各个方向的拗顺步穿掌。如此动作简单的一掌何以被先辈们称为“迷魂掌”?练了十几年我才明白,这一掌确为八卦的核心,不仅因为穿掌是八卦的精要,而且这一掌还是练习八卦掌最关键劲力——游龙劲的最佳方式。八卦的身法讲拧、转、走、翻,在这看似简单的一掌里,这些最关键的东西都可以“走”出来。另外,八卦转圈分推磨、转磨、追磨三个层次,这一掌也是练追磨的最佳手段。焉何不能称之为“迷魂掌”?<

   日本学者松田隆智在《中国武术史略》里,曾把八卦掌称之为中国武术最高级的技术手段。八卦何以“高”?游龙一般的身形步法劲力,迷魂一般的拧转,让对手无从琢磨,又处处在移动中随时发力。这样的拳术还不高吗?<

   然而,对于它的高妙,我同样是在与拳击散打泰拳等现代搏击交流时逐步体味到的。开始,在拳击队里,看着那些冠军们的步子那么流畅,跳来滑去,非常羡慕,也下狠心地学了一阵,倒头来发现这些东西其实武术里都有,八卦的步子甚至比它要丰富得多。在拧转螺旋钻翻等方面,武术的优势尽显,非常精妙。用到技击上,也是得心应手,妙不可言。但有个前提:这些东西仍然要在真打实斗中摸出来,老师教是教不出来的。孙存周师爷常说:教出来的都是死手,自己摸出来的才是活手。<

   经常有人质疑我这个那个,我的态度也一直是笑骂由人。在这里写下这点文字,目的很简单:与同道作一赤诚的心灵交流。<

   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偶有一个梦想,有朝一日,建立自己的拳学体系。我认为,每一个习武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梦想。<

   在一个大师流行的年代,我更想作一个平民,平民也可以有思想,有自己的拳学体系啊!<

   武术不光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惟有创新,才能进步。才能提高。 <

  <

  <

  当年跟安老师学八卦掌时,老师的二儿子——我的师兄安津来(鹤翔),因我当时在南开大学读研,二哥可能觉得我有点文化,就把安家珍藏的手抄拳谱借我一阅,内有八卦、形意、太极等,有几百页。虽然安继海师爷(安叔宝老师的父亲,在高义盛弟子中排第二,出版过《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的吴梦侠士是老大,刘风彩是老六。)和刘风彩是亲师兄弟,但在刘风彩的《程派高式八卦掌谱》(大陆、台湾版的我都有)一书里,确实找不到有关“迷魂掌”的哪怕只字片语。所以,安老师传下的这一“迷魂掌”是否传自高先师,我不清楚。<

   现将安家拳谱中关于“迷魂掌”的论述抄录于下:八卦穿花掌又名迷魂掌,练艺在20年以后能成此功夫,遇敌无挡,变化无穷,以转制胜,万法归宗,深造无边。寥寥数语,字字千金。诸君可多体味。<

   虽然练高式八卦者多喜后天64掌,因为每一掌都很实用,像老师的大儿子安德生、功夫极精湛的师兄于平方等都爱用削掌,我当年喜练探掌,但后来我就开始偏爱先天转圈这些掌法。因为这是“根”。“根”吃透了,至于怎么用,可自己在打斗中多体悟。比如,我总觉得自己下过大工夫的探掌好用,但与运动员对垒时,几乎一回也没用上过。基本功练好了就不同了,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变化无穷,应时而发。<

   我常说,形意拳我练得最多的就是三体式和五行拳,十二形有时也走走。连环、八式、杂式捶张烈老师都教得很细,我当年练得也非常纯熟,还作了详细的笔记。但后来练的就少了。拳击基本拳法无非直摆勾三拳,而能称雄天下,靠的是功夫和变化。也有人常给我说,什么五行拳有36打法,崩拳有9种打法,劈拳有6种打法,等等。我对此毫无兴趣。我的一形意拳老师曾告诉我,崩拳就像唱戏里的“丑角”,缺了啥“角色”,“丑角”都可以临时替补,即是说崩拳随时可发,又何止9种、90种打法?现在常有人打着这秘传那秘传的幌子骗钱,连一些年轻人都这么干,千万不要信那个,功夫在精不在多,这是一句老话。<

   基本功需要老师指导着练,也要自己悟开,然后就要出去游历打斗。现在的条件比孙禄堂先师的时代好多了,那时得步行着到处游走,连生活能否得到保障都很难说。现在你可以去找那些武校体校的学生和运动员。当然也可以找民间习武者,但民间的往往太爱面子,摸一次说不定就记仇了。我在这方面遭遇过多次。<

   许多人认为我是练形意的,其实,我在八卦、心意上下的功夫更大。<

   但也绝不能认为,八卦的身形步法就优越无比,我多次说过,道法自然才是最好的,八卦也好,形意也罢,一定要把它揉化成像走路一样自然的东西,你只要想刻意地这么“走”,你另一方面就会有漏洞,就不圆融,就有机可乘。孙禄堂先师说,身形应当似水流,也是此意。<

   包括发力也如此,什么炸力、撞劲都要是自然力,是在正确的训练方式下一个自然的结果。在运用时也是自然涌出,一刻意就完了。拳击队里天天讲的也是自然力。民间习武者千万不要以为练拳击散打的不懂内家拳,事实上,内家拳更多的是一种中国人独有的传统文化智慧,你有,人家也有,早就沉淀在国人的血液里了。大家都应该走兼容并蓄的路子,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和提高。躲进小楼去封闭与自我迷醉是没有出路的。<

   我当然不会在公园里教几个徒弟练一辈子拳,也不会当个到处跟人比手的武夫,我的目的是学术实证研究,哪怕只有一点点超越前人的创新。 <

  

练习太极拳的好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增强体质:太极拳动作缓慢、连贯,注重呼吸配合,能够增强内脏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2. 改善心肺功能:通过深呼吸和全身运动,太极拳有助于增加肺活量,改善心血管系统健康。

3. 促进消化: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法能够按摩内脏,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4. 提高柔韧性:太极拳动作涉及全身各个关节,长期坚持练习能够增加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

5. 缓解压力:太极拳注重意念和呼吸的配合,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6. 培养耐心和专注力:太极拳练习需要耐心和专注,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健身方式,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改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