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赣州轻韵太极健身队教你学练太极,联系电话:18970773238(潘老师)
(原载〈武魂〉2009年第12期)<
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践与认识之二 <
(〈武魂〉编者按:本文为〈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践与认识〉系列文章的第二节。全文共四节,本刊将一期一节,逐月刊出请注意阅读。上期刊出的是第一节〈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由来〉)<
拳论云“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故有拳家将“开展、紧凑、守中”形式上的区别,作为判别杨氏拳大、小、中架的标准。笔者以为不然。太极拳是练圆的拳,无圆不太极。圆的几何图形,可无限的放大,亦可无限的缩小,故小架紧凑亦可开展,大架开展亦能紧凑,中架守中既能开展,又能紧凑。究其何时紧凑、何时守中、何时开展,皆取决“因敌变化示神奇”的需要,又何能以固定不变的模式机械应对之。<
还有拳家认为,“杨氏太极拳拳架按姿势的高低或动作的幅度分为大、中、小架”。笔者以为此说亦值得商榷。拳架高低、动作幅度皆拳架形式,架低步大、拳势幅度大开大展,底盘虽稳,身形必不灵活,且胸肋暴露,易为敌乘;架高步小、拳势幅度收缩,身形虽活,底盘却欠稳固,也易被敌所乘。中国武术发展至内家拳、太极拳,其人文情志、哲学智慧、思维模式,行为方法均达前所未有高度,对敌战略战术讲求“有理、有利、有节”,礼让为先、留有余地,后发制人,“稳准狠”原则下“稳”字当头(笔者按,这也是中国武术与西方拳击的主要区别。西拳弱肉强食,讲求当仁不让、出手见红,“狠准稳“原则下“狠”字当头),因此,拳无论何种架别,均应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身形高底、步法大小适度,上盘松沉、中盘活泼、下盘稳固,以达起动迅捷、进退自如,移形换位转变灵活恰到好处,方能舍已从人、随机就势、借力打力,“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而不拘一格,又何必以“拳势高低或动作幅度大小”论。<
若议杨氏拳大、中、小架有何区别?笔者以为,区别不在形式而在内容,不在表象而在实质。<
小架即用架,今人习惯上称少候架;中架即练架,今人习惯上称健候架,均为杨氏拳母架。大架为母架的改造架,为杨氏拳子架,今人习惯上称澄甫架。因此,小架、中架与大架相比,内容、练法要丰富、复杂的多:同是揽雀尾掤手,小、中架有肩圈、胸圈、腰圈三道圈,大架改造修正为一道胸圈;同为三趟云手,小、中架有一开一合、两开两合、三开三合之分,大架改造修正为一开一合;同为两趟倒撵猴,小、中架有猫扑、採挒肘靠之变手,大架改造修正为一翻一开走定势;同为玉女穿梭,小、中架含有偷桃、辘轳、簸箕、传梭等拳势变化,大架改造修正只取定式走四隅角;同为转身白蛇吐信,大架减去了小、中架雀鹊穿枝变手;同为左右分脚变转身蹬脚,大架抽掉了小、中架中的挂树……篇幅所限不能式式列举。概而言之,大架是杨澄甫对父健候、兄少候拳架改造、革新所为之修定架也。<
小架是杨氏拳快架、用架、技击架,中架是杨氏拳的慢架、练架、功力架,大架是在杨氏拳原有用架、练架基础上通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汰劣(如震足、发力等)存优取精、改革更新而形成的杨氏拳新架、普及架——这就是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质。武术是冷兵器时代的宠儿,杨氏拳用架、练架适应“露禅闯天下,班候打天下”的需要,是纯粹的武技拳学;武术亦应造福现代文明社会,“健候养天下”则集中体现在杨澄甫对家传拳术的改造、革新上。杨氏拳大架的问世、“定型”,标志着杨氏拳从单一拳学向医疗体育、强身健体、养生怡情、博击防卫等多功能转轨的技术革命的成功…因此,就今天杨氏拳大架桃李天下、泽润四海、风靡世界的盛况论太极拳对社会的贡献,对澄甫宗师评价多高都不为过!
[page]
<
杨氏拳小架圈小劲坚、刚猛霸道,动作秀美高难,健候长子少候先生独得其全,清末民初时成为该拳系的代表人物。少候性情孤僻暴燥,选择传人条件极为苛刻:“一不教看着不顺眼的,二不教不是学拳料的,三不教经不起打骂的”,是个有名的三不教。小架“阳春白雪”拳中极品,学练难度较大,加之少候宗师教学循规蹈矩、死板刻薄,尝言“祖宗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我怎么学的就怎么教…”学员难以耐受他那种残酷的训导方式多敬而远之,因此,非有特殊机遇、缘分者不能得之,笔者以为这是杨氏拳小架缺少传人的主要原因。
1925年陈微明著《太极拳术》载“少候传田兆麟、尤志学等,许禹生亦从少候学 1937年吴图南著《国术概论》载“少候传东润芳、马润之、尤志学、田兆麟、乌拉布”;见著于媒体报导的少候传人有田兆麟、吴图南、顾履平、张虎臣,与2006年永年官方撰《永年太极拳志》所载相仿。从有关资料分析,诸前辈所练杨氏拳小架均与澄甫宗师定型架的动作名称、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笔者按:此反而可证大架源于小、中架,本文“3张虎臣先生传教的三个套路一趟拳”还将对此展开论述),所不同者在于拳势复杂、拳速奇快、身法变化相异,风格不同而已…愚以为前辈大家拳势风格相异属于正常现象,正如同父母的弟兄,虽有相同血缘,长相却各具特点。大架如此、小架亦如此。一种事物,自始至终总是维持着原始(来)的样子,不可能进步、更谈不上发展。近期在网上看到田嘉颖先生一篇文章,言其父田兆麟前辈小架练法,有揽雀尾三道圈,云手有一开一合、两开两合、三开三合之说…这与吾师张虎臣先生所传拳架练法极为相似。笔者愿向少候拳系各支派传人学习,以祈相互砌磋交流,将少候师祖拳艺发杨光大。
<
杨氏拳中架螺旋折叠、乱环迷眼、动作优雅细腻,健候先生是该拳系代表人物。健候性情祥和,民国初期太极拳面临发展机遇时年事已高,大部分弟子遵嘱转到其子杨澄甫名下,2006年永年官方撰《永年太极拳志》173页载,健候传人除长子少候、次子兆元(早死无传)、季子澄甫外,门下只列许禹生一人。健候拳架是何等样式,从1921年许禹生所著《太极拳势图解》观览,书中图片,虽有中架粗框,却非中架原样,反而与杨澄甫1919年拳照(详见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无大区别。由此可证许禹生亦对杨健候所传之太极拳做了改革,且改革的思路与杨澄甫基本相同(笔者按:清末民初,冷兵器时代结束,是中国武术各种派别图生存、谋发展而互融借助、兼包并蓄的时期、故有识之士,特别是太极拳的主要传人们,如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王茂斋等,不约而同的在探索太极拳发展方向,从而掀起了太极拳改革浪潮),而且改革的思路基本相同。吾师言,健候架和缓畅舒,不快不慢、不刚不烈,拳势如长蛇盘旋飞舞,练之极长功力,是杨氏拳快架、用架的基础架,在杨拳体系中占极其重要地位。只是许禹生在民国初期为(北京)武术界领军人物,在北平体育研究社、讲习所、行健会、国术馆任副社长、副所长、副会长、副馆长(笔者按:正职多由北平市长兼任。许虽为副职,却是上述机构的实际负责人),工作极忙,社会活动极多,直接从事太极拳教学机会极少,其传人除山西王新午、北京张虎臣外,不见有其他传人的信息披露。<
若议杨氏拳大、中、小架间有何联系?笔者以为三种架别练法不一,功能有别,其实质均为杨氏拳技,只不过各有侧重面而已:小架致用、偏于技击,中架主功、偏于增长劲力,大架体用兼备、利在普及。大中小架三者交相辉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组成了完整的杨氏太极拳体系。<
小架高难、中架复杂,非悟性风慧者不能学;大架脱胎于中、小架,易于普及人皆可练。大、中、小架恰如三层梯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难登堂入室。依笔者教学经验而论,三年大架后再学中架,中架一年后再学小架,效果较好。<
小架拳速迅捷,动作高难,难在快而不乱,中架拳路过长,拳势繁复,难在缓而不断,体力不足者难以支撑,二者均不易普及。我师张虎臣先生生前曾言,他年轻时在用架、练架上下过苦功,晚年后练的最多的还是预架(笔者门内称大架为预架,下同)。笔者对此深有感触。愚已年近古稀,(除特殊需要)最喜欢的、练的最多的是预架,原因在于中、小架过于累人,不如大架清心安神、自在舒服、安逸也。
练习太极拳的好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增强体质:太极拳动作缓慢、连贯,注重呼吸配合,能够增强内脏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2. 改善心肺功能:通过深呼吸和全身运动,太极拳有助于增加肺活量,改善心血管系统健康。
3. 促进消化: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法能够按摩内脏,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4. 提高柔韧性:太极拳动作涉及全身各个关节,长期坚持练习能够增加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
5. 缓解压力:太极拳注重意念和呼吸的配合,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6. 培养耐心和专注力:太极拳练习需要耐心和专注,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健身方式,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改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