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赣州轻韵太极健身队教你学练太极,联系电话:18970773238(潘老师)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陈王廷在《拳经总歌》中提出:“纵放屈伸人莫知,祝靠缠绕我皆依”。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还说“打太极拳,需明缠丝精(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极拳与其他拳种主要区别在于:化掉拙力,练出内劲。其实,陈式太极拳的“内劲”,就是旋转缠绕的“缠丝劲”。所以,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功,只有练好了缠丝劲,才能练好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有多种练法组成,本人多年的练拳实践中体会到,练好8种缠丝劲,对学习和研练陈式太极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8种缠丝劲,分别为:双手正面缠丝、单手正面缠丝(左右)、单手侧面缠丝(左右、正逆)、双手侧面缠丝(左右、正逆)、倒步缠丝、单手侧面小缠丝(左右、正逆)、双手正面小缠丝、单腿缠丝(左右、正逆)。
练好缠丝劲要掌握好以下几种原则:
1、全身放松、气沉丹田:缠丝劲,是身体点对点园转运行的力,只有全身充分放松,才能泄去僵劲和拙力,使身体每一个点转动起来。同时,在虚灵顶劲的前提下,从颈到肩到脊椎节节松开下沉,胸膈下降,使内脏自然下垂,胸空腹实,才能小腹松沉。下盘稳固,支撑上体旋转。
2、开档开胯、双膝外棚:支撑下体的两大关节是胯和膝盖。所以,练习缠丝劲,切记不可尖档。只有把档撑开拉平,上体坐实在胯弯上,才能使上体稳固,而只有松开胯关节才能把档撑开,故而开档开胯,是陈式太极拳十分关键的要求。档和胯打开了,下肢的另一个大关节“膝”也要撑园。练拳,双膝且不可里合或内扣,只有双膝外棚,才能增加两腿支撑面积,才会使打开的档和胯基础更牢靠。
3、虚实分明、裆走下弧:太极的核心是阴阳,阴阳就是虚实,虚实就是轻重。而太极拳一个重要要求就是避免双重,也就是不可把身体的重量同时平均放在两腿上。如果身体的重量同时平均放在两腿上,对手打击任何一个支点,都会使身体失去平衡。同时会使身体运动不能灵活。所以身体不放在一个重力点上,才能随时转换重力,即转换虚实,也就是拳论中所说的:阳极生阴阴极生阴。重力在转换过程中,同样不能轻浮,这就要档劲下沉。因此,练习缠丝劲,必须要虚实分明、裆走下弧
4、意注命门、腰脊旋转:太极拳《十三势歌》中提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武禹襄云,“牵动来往气贴脊”“力由脊发”“敛入脊骨”“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轴”。就是意念起于腰。练缠丝劲要以命门为起点,而后意念引领,带动脊柱旋转。可见腰的作用在太极功夫中是多么重要。
5、接骨斗榫、节节贯穿:太极拳行拳要周身一家,不可丢劲、断劲。这就要求各关节要联动,要紧密结合,不可散乱,也就是太极拳常说的“接骨斗榫”。至于节节贯穿,就更为重要。拳论中说;“劲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使腰劲通过脊柱一节一节旋转地传到四肢。这个传导过程,正是缠丝劲运转的过程,也是气达四梢、力达四梢的过程。以腰为轴,节节贯穿,正是先以身领手,再以手领身地使内劲由内到外,再由外到内,一进一出的运行路线。还有更具体的要求为“腰、肩、肘、手”传递顺序。其实,缠丝劲也只有在“接骨斗榫、节节贯穿”的球形力点传递下,才能形成。所以,练习缠丝劲,必须做到“接骨斗榫、节节贯穿”。
按照以上要求练习缠丝劲,久而久之,就自然练成了太极拳的“内气”
太极拳的气
太极拳的“内气”是祖国医学谈及的运行于人体内部的“营气”与“卫气”。是人们在慢动作中,运用大脑意识(又叫意念)调节全身及四肢运动所产生的一种流动感,是在大脑支配下人体经络及神经有规律传导时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上面所说的“内气”。当然,这种“内气”在锻炼时,要与呼吸的“气”相配合。更确切地说,太极拳的“内气”其实就是在大脑意识调节下,身体和四肢配合呼吸缓慢运动时所产生的一种“气感”。
太极拳“内气”的表现在于:
1、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
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红。
2、小腹沉实
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3、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
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4、产生腹鸣
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肠鸣。
5、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6、腰眼发热
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7、流动感
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
练拳者出现以上感激,说明已经产生了内气,并且内气已开始在体内运转;反之,如果虽经长期锻炼却没有以上感觉,说明内气没有打通,就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法。
“内气”的锻炼顺序
太极拳内气的掌握方法,归结起来无非三个字:“懂”“练”“悟”。如果对拳路的运行路线不懂,或一知半解,就很难正确入门,更谈不上成功,甚至还会误入歧途。所以,要练好太极拳,首先是要懂得拳理,懂得劲路,懂得行拳路线。这里的“练”,即为拳书中所说的“恒”,是持之以恒的意思。拳书中说:“能恒则成,不恒则败。”因为,若要改变肢体原有的运动习惯,建立新的运动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要经过长期锻炼。不但要练,而且要按照拳理要求去练。这样就要经过一个非常吃力和辛苦的过程。不少人在练拳的时候,不愿吃苦,以为懂了就是会了,在动作上大打折扣,避重就轻,比比划划,节省路线,说到做不到,结果虽久练而无形似,更无神似,最终不能成功。除了“懂”和“练”,还要“悟”。太极拳讲究以意练气,这个意,本身就是一种感悟。同时,太极拳动作复杂,对动作的要求既多又广,既锻炼肌体,又锻炼经络与神经。所以,离开自我的感悟和深入的研究,很难运用自如。所谓“悟”,既是在练拳的过程中,根据拳理的要求细细琢磨、一点一滴地去追求、去理解、去自我矫正,又是在慢慢的体会中不断总结各部位的要求及感觉,在找劲中懂劲。
练习陈氏太极拳要按照体能顺序,经过五个阶段:即“架”“意”“劲”“气”“灵”。
一、架
这个阶段,从初学开始,就要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个动作,认认真真地盘架子。高低、上下、虚实、大小、路线,都要按照拳路的要求一丝不苟做到位。此时,既不要过早地追求运气方法,也不要片面追求劲力大小,只是专心把套路打标准。这个阶段,其实就是内功外练。通过此阶段练习,使腿劲、腰劲、臂力都有显著提高,使腿劲、腰劲、臂力都适应陈氏太极拳套路的缓慢、旋转、发力要求。练习太极拳,若腿劲、腰劲、臂力练不出来,就不可能做到前面所讲的诸多要求,像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定式下沉、裆走下弧等等。如果这些基本要求都做不到,更深的要求就无从谈起。
这个阶段,也是第一阶段,要每天至少坚持练习拳路四至五遍。如果用心,两年左右就能完成。这个阶段的主要表现是套路打得标准顺畅、姿势正确、动作运用自如,震脚、发力劲力充沛。
在这个阶段,每天要坚持站浑圆桩、单鞭和懒扎衣等桩步,以加强基本功的练习。
二、意
在拳架成熟之后,重点要转向练“意”。陈鑫在拳谱中指出:“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练意,要特别注重摈弃杂念,意念集中。首先要平心静气,绝不可心猿意马。“意念集中”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反复锻炼。拳谱云:“如人平心静气,则手法身法自然端正。”此时,要从第一阶段的注重架势转向注重练拳路线。一动一静,都要意念集中,要用心琢磨,检查身体各部位是否符合拳理要求,每一个定式是否做到了“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腰胯放松”,每一个动式是否做到了“命意源头在腰隙”,是否做到了“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是否做到了“节节贯穿”;每一个虚实变换是否做到了“裆走下弧”;如果没有做到,如何调动意念去调整动作。太极名家顾留馨大师曾提出,太极拳是“意识体操”。实际上,动作的调整,主要是意念的调整,拳路的贯通主要是意念的贯通,拳路的提高,主要是意念集中度的提高。
这个阶段,每天都要单独练习缠丝功,而且要在意念的引领下去练,包括:定步云手、单手正侧面缠丝、双手侧面缠丝、进步缠丝、退步缠丝等。一般,在练习套路之前,如先练习三十分钟缠丝劲,身体各部位就会自然进入状态,打起拳来,劲路就比较容易掌握。
此阶段,每天坚持练四至五遍拳路,如果没有偏差,一到两年,就能做到陈鑫在拳谱中指出的“意发于心传于手,极有意至极有精神”。
三、劲
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拳,是拳就要讲劲。只不过太极拳的劲,不是僵劲、拙劲、直劲,而是柔劲、化劲、掤劲、粘劲、随劲,总之是旋转中的螺旋缠丝劲。陈鑫提出“太极拳缠丝法也”。所以正确掌握了行拳路线之后,就要在意念的带领下,按照行拳路线反复盘架子,下大功夫练好缠丝劲。久而久之,全身就会贯通一致,就会“周身一家”,就会“一动无有不动”,就会“浑身俱是缠丝劲”,就会“其劲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
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还会练出虚实转换,会使“阴阳互为其根”,会练出“气贴脊背”、会练出“刚柔相济”。太极拳在推手中的“、捋、挤、按、采、、肘、靠”八个劲力,都要在这个阶段练出来。同时,在练劲的阶段,要在意念的统领下,逐步收小缠丝劲的圈,正所谓“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逐步地把动力的原点收至腰间命门穴。此时,意注“命门”,稍有转动,就会带动全身同时旋转,即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所谓“出肾入肾”。只有这样,才能使内劲换得灵,换得快,才能“阴阳互为其根”,才能使“两肾似滚烫”。特别指出的是,一些学习太极拳的人既不懂练劲,也不愿练劲,而是一味地追求练气。结果,把太极拳练成了“太极舞”“太极操”,练成了动气功,这是大不可取的。
在这个阶段,坚持了“命源意头在腰隙”的练拳原则,很多平时难以做到的就会自然产生。比如,因为意注腰隙,就会使意念集中而全身放松,因为全身放松会使重力下降;因为重力下降会使裆口圆撑,大腿外翻,进而开裆开胯,因为重力下降和开裆开胯,就会使气沉丹田;因为重力下降就会使裆走下弧;因为腰脊旋转,脊柱会自然挺直;因为脊柱挺直和全身放松,会使胸膈下沉呼吸加深。同时,由于注重腰脊旋转,会带动缠丝圈越收越紧,使大圈变小圈,小圈变无圈。由于大圈变小圈,不仅使腰似轴承,而且肩、肘、腕皆似轴承,所以全身旋转度加大,遇到对抗,对方就更难以掌握自己的劲路。
此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拳路柔顺紧凑、一气哈成,缠丝劲顺滑连贯,神意内敛,形神兼备;体内命门发热,丹田内转,周身合一。
四、气
全身劲路通顺之后,就要练好气。由于在上一阶段注重了意的源头——“腰隙”的锻炼,以命门穴为核心的两腰眼不断调节虚实,进而带动小腹不断随动。如此久练,会使小腹充实而内转,此时,就出现了“丹田内转”。这个丹田内转与动作相配合,人们常常会觉得丹田气在运动,而且运到了四肢百骸。到了这个阶段,练拳者会将意念聚集于丹田,并以丹田内转为核心去带动周身的缠丝劲。练到此时,才会觉得“气”上身了。
这时,练拳者要随着这个感觉苦练下去。直到觉得气感随着意念在全身迅速流动,无处不到。而且,真正地去掉了全身的犟劲,会觉得意到哪里,气就到哪里,整身仿佛一个气袋、水袋,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要柔就柔要刚即刚;刚来我柔,柔去我刚:意到哪里,气到哪里;气到哪里,劲到哪里;气劲合一,运用自如,真正达到“挨着何处何处击”的境界。这时,才是练“气”的成功。
五、灵
多少年来,人们都认为,太极拳在交手之时威力巨大,动辄发人于一丈开外,仰天倒地,是因为太极拳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气流。近几年,更是有人提出什么练拳者会练出一种气场,甚至练出了红外线发射,致使一些练太极拳者初学伊始,就追求练气,以至走偏方向,甚至有些学拳者就是奔着气才学太极拳的。其实并非如此。太极拳之所以稍一搭手就能将人发出,主要是依靠四个要素:反应能力、支点、惯性和重力加速度。对方来力时,首先要抽取对方力的支点,再加以旋转,顺着对方力的惯性,向着对方力的方向加力。对方的力因为没了支点,再加上惯性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就会将对方摔出,即“四两拨千斤”。这里的抽取对方力的支点、顺着对方力的方向加力,主要依靠反应能力,这个反应能力就是“灵”。首先是要感觉灵(听劲),一接触,就能感知对方来力的方向和大小;接下来是劲换得灵,要能及时抽去对方加于自己身上的力点(化劲);三是转得灵,要通过缠丝劲的旋转,始终使对方的力置于自己劲的旋转切线上。此时对方如果不懂或不会及时改变力的方向,就会顺着自己力的惯性,跌出。如果对方及时感到作用力没了支点而向回抽撤,我亦能凭灵敏的感觉迅速跟进,给对方回撤的力施以加速度,使对方由回撤变成回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灵”。
在太极拳交手之中,还有“拿法”,就是通过反关节旋转制服对方。这仍要靠“灵”。双方对阵,自己要在对方察觉你的力旋转方向之前就完成反关节的擒拿,不然,就会被别人抢先改变劲力的路线而受制于人。
练拳过程中,在具备了前四层功夫之后,就具备了“周身轻灵”的基础。此时,要在练拳路的同时全力投入推手锻炼,依此练出“听”劲、“化”劲和“灵”劲。“灵”劲的锻炼,非一日一年之功,要常年坚持,不怕失败,不断交流,以求掌握更多的技击技术。
太极拳博大精深,内涵极广。非一人一事一论能概括的。况一人一身一太极,虽功成者甚多,但各有千秋。本篇只是本人结合几十年的练拳体验及一些拳理研究的表达,供初学者参考,并请指正。
作者简介:来晓芳,女,漯河市武术协会副主席、陈式太极拳十三代传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武术六段、一级武术裁判员、一级武术段位考评员。曾获得2017年全国传统武术大赛拳、械双金牌(女子D组太极剑第一名,太极拳第二名)。2019年获得第八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拳、械双金牌(女子D组太极剑第一名、太极拳第二名)。2023年获得第九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女子D组太极剑金牌。
作者:来晓芳 李拴成
责编:郭蕾
练习太极拳的好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增强体质:太极拳动作缓慢、连贯,注重呼吸配合,能够增强内脏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2. 改善心肺功能:通过深呼吸和全身运动,太极拳有助于增加肺活量,改善心血管系统健康。
3. 促进消化: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法能够按摩内脏,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4. 提高柔韧性:太极拳动作涉及全身各个关节,长期坚持练习能够增加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
5. 缓解压力:太极拳注重意念和呼吸的配合,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6. 培养耐心和专注力:太极拳练习需要耐心和专注,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健身方式,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改善心理状态。